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政务公开 > 公益资料

漯河概况

作者:信息中心        来源: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23日        浏览:16424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南,伏牛山东麓平原和淮北平原交错带,沙河与澧河在此交汇,沙澧二字成为漯河的代名词。漯河是河南省下属的一个地级市,是京广铁路上的重要城市,处于许昌驻马店之间。

  地理坐标为北纬33°24′—33°59′,东经113°27′—114°16′,北距省会郑州140公里。西78公里是平顶山市。南66公里是驻马店市,东55公里是周口市。

  漯河历史悠久,早在8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勤劳朴实的漯河人民,为这块土地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古迹名胜。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漯河定居生息。南北朝时,在此筑奇雒城,设南颍川郡。明嘉靖十九年(1540)建螺湾河镇;嘉靖二十一年,;嘉靖三十三年,曾名螺湾店,是郾城县11个集镇之一,为重要津渡。清咸丰二年(1852)修源汇寨。民国初年改称漯河镇,俗名河上街1948年置县级市,1986年升格为省辖市,1992年被省定为内陆特区,1994年确定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2004年新的行政区划调整后,辖区由原来的郾城、临颍、舞阳]、源汇区三县一区调整为郾城、源汇、召陵三区和临颍舞阳二县。 史载,南宋绍兴十年,宋抗金于郾城,即著名的郾城大战1904,平汉铁路部分通车,漯河车站投入运营。1927,国民政府二次北伐,唐生智部与奉系军阀在漯河、郾城、临颍激战,奉军伤亡万余,溃走许昌。194455日,漯河被日军侵占。1945920日,日军中将鹰森孝在漯向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签投降书。19471219日,由陈赓兵团四纵队解放。19481月,建立市人民民主政府。19758月,境内连降暴雨,沙、澧河决堤,造成重大洪水灾害,乌兰夫率中央慰问团来漯视察。 1986118日,国务院批准,漯河市升为地级市,原许昌地区所属的郾城、舞阳、临颍3县划归漯河市管辖。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漯河市总人口2262404人; 源汇区 304105 舞阳县 498970 临颍县 632427 郾城县 826902 (按当年行政区划;单位:人) 近年来,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漯河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居弱图强,励精图治,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八五时期,漯河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30个城市之一;九五时间,全市GDP年均增长12.1%2002,在全国26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按综合实力排序,漯河位居第71位;2004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85亿元,增长14%。产业特色日益明显。漯河是河南省唯一的食品工业基地市、全省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全省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市。全市有6000余家食品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培育出了全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双汇集团,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企业之一南街村集团,全国第一家葡萄糖饮料生产企业澳的利集团,双汇南街村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漯河正在成为全国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改革开放比较超前。大多数公有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各项配套改革全面推进,有双汇发展和银鸽投资两支股票上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持续增长。现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投资漯河,美国杜邦公司、日本火腿株式会社2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漯河;鲜冻猪肉出口占河南省总量的85%,农产品出口占全省总量的20%。各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占据全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受到中组部肯定,创办文明学校得到中宣部肯定。漯河荣获了全省双拥模范城、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市等称号。 20037月,漯河有批跨入中原城市群行列。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审时度势,确立了中原城市群众加快经济隆起、建设开放型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前5年实现全面小康三大目标。200412月,漯河市新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全面完成,在漯河发展史上又掀起了崭新的一页。漯河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高树新目标,实施新创业,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文明、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开放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如雨后春笋般焕发出勃勃生机。 2004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河南省调整漯河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200497 国函[2004]69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漯河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豫政[2004]61号):(1)撤销郾城县,设立漯河市郾城区、召陵区。(2)将原郾城县的城关镇、孟庙镇、商桥镇、裴城镇、新店镇、龙城镇、黑龙潭乡、李集乡和原源汇区的孙庄乡划归郾城区管辖,郾城区人民政府驻海河路。(3)将原郾城县的老窝镇、召陵镇、万金镇、邓襄镇、姬石乡、青年村乡和原源汇区的天桥街街道、翟庄乡、后谢乡划归召陵区管辖。召陵区人民政府驻人民东路。(4)原郾城县的大刘镇、阴阳赵乡、问十乡、空冢郭乡划归源汇区管辖,源汇区人民政府驻老街。 调整前,源汇区面积80平方千米,人口35万;郾城县面积943平方千米,人口91万,邮政编码4623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面积人口根据简册2004)。调整后,新成立的郾城区人口为46.5万人,召陵区人口为47.6万人,源汇区调整后人口为31.3万人。 200512月,漯河市政府批复: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撤销翟庄乡,设立翟庄街道,辖原翟庄乡行政区域,街道办事处驻中山路与黄河东路交界处;同意撤销孙庄乡,设立沙北街道,辖原孙庄乡行政区域,街道办事处驻黄河中路。2006——2015年漯河市人民政府准备规划加快与中原城市群中的新 、郑 、许 、漯 ,城市工业长廊建设加大与许昌这个城市花园市区的对接步伐争取到十一五末与郑州许昌平顶山与我市区一体化建设步伐让中原城市群真正发挥到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核心的作用来推动中部发展。

  漯河市自然资源主要有土地、岩盐及河沙。据统计, 全市实有耕地166千公顷,林地5083公顷,水域16.64千公顷,未利用土地2307公顷。漯河土壤共有砂质、壤质和胶质三种类型,以壤质土壤为主,肥力水平较高。漯河市水资源丰富,地表水年均天然径流量为3.7亿立方米,沙、澧河等过境水径流量为27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年均总补给为5.2亿立方米, 可开采量为3.7亿立方米,单井涌水量每小时超过60吨。中深层地下水日开采量可达2.5万吨。岩盐主要分布于舞阳县的孟寨和姜店两个乡,面积为80平方公里,储量约400亿吨,盐的品位为98.53% ,达到国家食用标准。河沙资源主要产于沙河、澧河,沙质纯净,大小均匀,配级合理,年开采量为200万立方米,是理想的建筑材料。

  漯河市属暖湿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为14.7。日照时数为2181小时。年降水量为786毫米。境内有大小河流81条流径,均属淮河水系,主要有沙河、澧河、颍河等,沙河自发源地——鲁山县伏牛山脉石人山下,东流经宝丰、平顶山,叶县至舞阳县章化乡河湾村入境,在漯河市区小宋庄村东澧河汇入,流至郾城县老窝乡大路李村出境,又东流经商水,周口,项城、沈丘,至安徽上沫河入淮河。全长106.6公里,流域面积19117平方公里。澧河发源于方城县四里店以北柳村沟。经叶县、至舞阳上澧河店入境,在市区于沙河交汇。境内长67公里。颍河从发源地登封县少室山、至临颍县,经郾城东流,境内长45公里

  漯河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共有古文化遗址73处,民国以前古建筑30处,历史名人墓及重要古墓群3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7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30项,馆藏文物1万多件。在众多文物古迹中,有许多极具代表性,历史价值较高。如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作者、中国汉字鼻祖许慎的墓地,我国发现最早的细石器与新石器时代早期叠R的大岗遗址,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刻像彼岸寺碑,世界上出土最早的吹奏乐器七音骨笛,我国最早的酿酒发现地、文字发现地、家庭饲养猪狗发现地、北方水稻栽培发现地贾湖遗址,早于赵州桥的隋代小商桥,见证汉魏政权交替的三绝碑和受禅台,河南省清代牌楼之冠——山陕会馆彩牌楼等等。这些历史文物古迹,是漯河古代文明的见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漯河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有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训诂学家许慎,刚正不阿的东汉名士范滂,明朝刑部主事刘校,明嘉靖重臣贾咏,曾任台北首任知府、带领台湾人民抗击法国侵略的陈星聚等。漯河地处中原,历来为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流传着许多典故和传说,如孔子思归、孔子问十、汉献帝禅位曹丕、岳飞郾城大捷、杨再兴小商桥之战等。

  漯河曾经是历史重镇、水旱码头,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商贾云集。各种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如传承300多年、自成一派的心意六合拳,豫剧四大流派之一的沙河调,乡土气息浓厚的舞阳农民画;有狮子舞、竹马舞、唢呐、闹伞等一大批民间自娱自乐的项目;有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如化身台、母猪圈的传说,河上街、挂刀营的来历等;还有享誉周边的名小吃,如繁城牛肉、北舞渡胡辣汤、老婆烧鸡等。

  漯河受降路、受降碑、受降亭,在漯河市,虽时经六十年,但这些见证了抗战胜利的珍贵遗迹时时提醒人们珍惜今天,不忘历史。

  现在,在源汇区文化局院内,记载着日本投降历史的受降碑静静躺在这里,经常有人来此参观,缅怀那段中华民族的苦难史。

  1945815日,日本战败投降,结束了他们的八年罪恶侵略战争。漯河作为全国十五个受降点中的第五受降区,1945920日,当时的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刘峙代表中国政府在漯河山西会馆,现在的漯河二中院内,接受了侵华日军2971部队司令官鹰森孝带领的31560名日军官兵的投降。今年76岁的邢富功老人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随后,漯河人民自发捐款,树碑勒石,修建了全国唯一的受降亭,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并把当时接受日军投降的竹木街改名为受降路。

  后来受降亭毁于战火,四块受降碑也仅存一块主碑和大半块残碑,时隔60年,现在的受降路已是车水马龙的城市繁华街道,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惨痛的历史,我市已把重建受降亭和受降广场摆上了议事日程。

  漯河是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食品加工主导产业特色和优势明显,现已成为外地农副产品大量调入、食品大量输出的地区。